石横镇位于肥城市西北部,是史圣左丘明故里。据记载,石横始建于周朝,因临近一条石头沟,而得名石沟村,后因天降陨石横卧山阳,为顺应天意,石沟改为石横,有天生石横之说。总面积94.5平方公里,8.2万人,辖37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个驻地社区(兴石社区)、3个移交社区(永安社区、电厂社区、高余社区)。2024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营收38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47亿元,技改投资13.4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6%、53%、30%;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批零住餐指标全部实现正增长,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61.3%;社零额实现1.75亿元,同比增长28%;外贸进出口总额27.9亿元;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2.57亿元,增长17.5%。
二、特色亮点
石横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围绕化工新材料和医药化工两大主导产业,招引过亿元项目17个,市级以上平台签约6个。其中,投资10亿元的湿法提锂项目,在全球首次实现锂、磷、铁、石墨全组分回收利用,远超行业水平;投资25亿元的方舟创园项目,在化工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招商等方面实现首次模式创新。全面叫响“石分满意”服务品牌,铺开重点项目29个,17个省市县重点项目,总投资36.26亿元。成功争取各类政府债券、中央污染防治资金4.7亿元,荣获市级以上各类企业荣誉90余项。特钢、德源成功争创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3家,创建总数占全市一半,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化工园区成功创建山东省首批“无废园区”,成为泰安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化工园区。成功承办全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推进会,并代表泰安市在全省推进会上做典型发言。阿斯德和石横特钢联合申报的“钢化联合特色循环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钢化联合技术成果项目;德源环氧作为肥城市唯一一家企业入选全省化工产业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泰安市共2家;石横特钢荣获全国首家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L3级评价证书,上榜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同行业全国仅5家。肥城汇鑫源农业机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榜“2024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位列229位,泰安第一。肥城市蓝水滴助残公益发展中心成功入选为全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肥城市康润水务有限公司纳入山东省第一批节水工程建设运营领域重点企业。
三、历史文化故事
1.石横镇地名的由来。相传宋朝时期天上降下一块大陨石,落在了石沟村的北边。这块陨石横卧在山坡上,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天降的祥瑞,象征着好运和吉祥。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当地的一位长者将石沟村改名为石横村,意味着“天生石横”,象征着好运和祝福长久地降临在这片土地上。随后,石沟镇也相应更名为石横镇。
2.衡鱼地名传说。传说上古时期,舜帝曾在此捕渔、打猎、耕种。虞舜来到衡鱼后,耕者让畔,渔者让泽,陶于河滨,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虞舜被尊称为“都君”,居住地名为“都君庄”。都君庄后改称衡鱼,据说,都君庄周围原是一望无际的湖水,历史上为“九州通衢”,物阜民丰,商贾云集,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期更名为“衡鱼”(含交易鱼货之意)。
3.左丘明“一箭之地”选墓。相传左丘明告老还乡,完成《左传》和《国语》两部史书后,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就把子孙们叫到跟前交代后事,他心里唯一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效忠了多年的鲁国,他希望自己即使是辞世以后,也能遥望故国、报孝君恩。因此嘱咐后人,自己离世后,要把他埋葬在银杏树以西“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面高地上。左丘明去世以后,儿孙们遵从其遗愿,将他安葬,在这里可以东望齐都营丘,南顾鲁城曲阜,成全了左丘明一辈子的齐鲁情缘。
4.甲氏瓯鸡传说。传说大宋年间甲氏祖先甲素,曾在福山之西的平阴县为官。在任期间清廉友好,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宋初年间,平阴一带黄河连年泛滥,祸及沿岸百姓,甲素县令勤政治水,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几经大夫调治无果。当时正值七月下旬,天气炎热,卧在床上如蒸如煮。在万分着急之时,忽有一鹤发童颜老道登门问诊,自称是福山云游道人。听闻甲县令亲民如子,因治水救灾所累而染病,愿授祖传秘方,为大人治病。家人甚喜,按老道所授在阴历八月初一凌晨,北斗星未落之时。用山养雌鸡一只,露水浴之,中草药多味,放入瓦罐中,用黄土封口,再用福山上的柏灵枝文火慢瓯,隔日取出,汤清骨化,飘香四溢。县令饮汤食肉,三天后精旺神足,欲到福山答谢,老道早已不知去向。甲县令为感其恩德,命其三子在福山下的石横镇置业娶妻,开办了“甲氏药膳瓯鸡”店铺。并在每年的“八月初一”这天搭建粥棚,让百姓免费品尝药膳瓯鸡,为此药膳瓯鸡被甲氏后人代代相传。
四、自然人文景观
1. “史圣”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年),石横镇衡鱼人,是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鲁国史官,编写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丘明也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相传左丘明是春秋时期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的后代。左丘明去世后,后人将他葬在了他栽植的那棵银杏树以西一箭之地的地方。如今,他的墓地已多次重修,那棵银杏树还在开花结果,衡鱼村的百亩桑园遗址还在。
2. 左丘明墓。该墓位于石横镇衡鱼社区国华村,原墓地十三亩松柏阴翳,墓前有明天启三年肥城知县王惟精所立石碑,上书“鲁左史丘明之墓”,碑前有玉麒麟、石马、石人、石狮、落棺厅等,之前有明嘉靖年间所立墓门坊,上书“先儒之墓”。因战乱灾荒及朝代更迭,原左丘明墓毁坏严重,牌坊、墓碑荡然无存。现在的左丘明墓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建设而来,设计风格参考北京十三陵、西安秦始皇陵和曲阜孔林。整个墓地陵园占地30余亩,台基长60米,宽30米,现有墓道、墓门坊、墓碑、左丘明墓主体。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千年古银杏树。据说很早以前,银杏树旁有一寺庙,名正觉寺,临近村庄也因正觉寺得名叫大寺村,寺中央花坛栽植一株银杏树。目前,正觉寺已不复存在,只有这棵银杏树还巍然挺立。该银杏树为雌雄同株,基部周长5-7米,胸径1.8米,高22米,目前该树树龄位列山东省第二。
4. 四眼子井。相传该井建于明朝初叶,距今六百余年。当时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握有重兵,势力较大。1399年,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起兵一路南下,路经石横村。石横村是个缺水大村,突然驻扎了这么多部队,吃水已成问题。朱棣一面派军士到邻村去挑水,一面考虑解决吃水难题,凿井不及,不如将原井扩粗加深,棚石开四口。不费大劲等于新挖三眼井。第二天,他留下一将领,带一百士兵挖井,百姓也纷纷参与,只用了七、八天,四眼子井就掘成了。明嘉靖庚戌年进士、肥城名人李邦珍(曾任河南巡抚兼提督操江,后巡按福建,与戚继光共破倭寇;好读书,善诗文,首纂《肥城县志》)为该井书写碑文。井北面现存一块清嘉庆年间四眼子井重修碑。
5.石横武术。石横镇民间体育“武术”源远流长,始于清康熙13年(1675)。吉安知府王崇禹告老返乡,请梅占魁、邹光振二位武林高手护送回平阴。二人返回时,路过肥邑石横村,见此处山水清秀、经济繁华,遂意居于此,开始了边习武传武边耕种的生活,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石横武术名声大振。到了清末民初,石横村练武学拳已形成高潮,参加的人数多达千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每到春节、元宵节、庙会及喜庆日子,习武人就在公共场所比武献艺、单练对打、各露绝技,观光者八方云集,热闹非凡。历史演变,形成梅、邹、徐三大武术世家,他们互相学习古今枪法,拳路兼容,今尚有“徐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锤不用问”的歌谚。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乱灾荒,习武练拳处于低潮。解放后,石横武术再掀高潮,习武人数高达千人,徐茂勋、徐光玉、梅玉德、尹嵩祚分别在上海、青岛参加了华东地区举办的武术比赛,受到陈毅元帅的接见。如今,徐、梅、邹三门武术世家都有后人习武传艺,他们以弘扬“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石横武术精神为宗旨,培养武术后人。
五、名优特产
1.甲氏瓯鸡。甲氏瓯鸡是当地特色美食名吃,民间传说“八月初一瓯鸡吃,一年百病全没戏,初伏逢九一只鸡,来年有个好身体”的民谣。该名吃用山养雌鸡一只,露水浴之,中药多味,放入瓦罐中,用黄土封口,再用文火慢瓯,经十二道考究工艺而成,隔日取出观之,汤清骨化,飘香四溢。具有驱寒、消食、补肾、益气的功效。2016年,获批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瑞泽堂王氏膏方。瑞泽堂王氏膏方最早由王氏王凤元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瑞泽堂王氏膏方于2021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3.尹家吊炉烧饼。尹家吊炉烧饼,外酥里软,美味可口,老少咸宜。对胃凉、胃寒、胃炎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对厌食、积食的人有调养的功效,尹家吊炉烧饼适合不同人群,更趋于平民百姓的餐桌,深受百姓的喜爱。尹家吊炉烧饼于2019年被列入泰安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石横千里香肘子。千里香肘子是石横镇有名的特色美食,具有软烂脱骨、软糯鲜香,肥而不腻,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特点,其美味可口堪称一绝,历经百年盛名不衰。先后荣获泰山名吃、五星商户、泰山十大名菜,2023年被列入肥城市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