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政府文件 > 肥政发
索  引  号 FC127154154545401-1/2021-03332 文件类别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肥城市人民政府 发文文号 肥政发〔2021〕3号
有效性 有效 成文日期 2021-06-28
肥政发〔2021〕3号 肥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有效)
发布日期:2021-07-01 10:00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经开区,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市属以上驻肥各单位:

《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肥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肥城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2035年发展宏伟蓝图,符合肥城实际,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好《纲要》,为顺利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打造工业经济新高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桃文化名城,谱写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肥城市人民政府

2021628

(此件公开发布)

  

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20214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市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数字经济、资本运营、民生优先五大战略,着力打造工业经济新高地、现代农业先行区、桃文化名城,奋力谱写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基于对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主要挑战的客观分析,编制《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我市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等,为肥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勾勒出宏伟的高质量发展蓝图,具有战略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鲜明特征,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奋力开启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1

1十三五时期肥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1

2十四五时期肥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5

3十四五时期肥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7

4十四五时期肥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8

5十四五时期肥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10

6、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11

第二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4

7、打造区域创新高地…………………………………………14

8、培植企业创新主体…………………………………………15

9、建立成果转化体系…………………………………………17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8

第三篇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20

11、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20

1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2

1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4

14、加快数字化发展 …………………………………………25

15、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27

第四篇扩大内需促进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28

16、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28

17、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29

18、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30

19、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31

第五篇聚力深化改革攻坚,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33

20、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33

2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34

2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35

23、做优做强国有企业 ………………………………………35

24、提升资本运作能力 ………………………………………36

25、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36

第六篇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38

26、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 ……………………………………38

27、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40

28、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 ……………………………………41

29、积极对接重大区域战略 …………………………………42

第七篇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支撑保障能力……………43

30、提升综合交通网络 ………………………………………43

31、完善能源利用体系 ………………………………………43

32、加快信息设施建设 ………………………………………44

33、夯实水利基础保障 ………………………………………45

第八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肥城样板………47

34、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47

3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48

36、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51

37、深化农村改革 ……………………………………………52

第九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53

38、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53

39、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55

4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5

41、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57

第十篇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肥城建设 ………………………59

4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59

4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60

44、系统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 ………………………………61

45、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2

第十一篇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64

46、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64

47、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65

4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67

49、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69

50、加快推进健康肥城建设 …………………………………71

5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74

第十二篇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肥城…………75

52、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75

53、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76

54、确保经济安全运行 ………………………………………77

55、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78

56、深化法治肥城建设 ………………………………………80

第十三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81

57、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81

58、凝聚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 ………………………………81

59、健全规划制定落实机制 …………………………………83

  

第一篇

新的起点新的使命,奋力开启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肥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肥城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稳中有进,为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721.5亿元,年均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亿元,主体税收25.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5倍。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737.8亿元、359.3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8倍、1.3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854元、20595元,年均增长6.8%8%。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未来投资潜力百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二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立足八大产业,加快动能转换,推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95042.1。累计46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导向计划,完成投资786.2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比62.3%,比十二五末提高33.1个百分点。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绿色工厂4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7家、瞪羚企业6家、隐形冠军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特种建筑用钢产业集群项目,列为全省四大钢铁产业集群之一。建安业总产值达724亿元、跃居全省第一,被命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工安装之乡。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肥城市化工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入选国家级中韩绿色园区、省级智安化工园区试点。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39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04亿元,年均增长6.6%

三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36%。深化城市社区三有六化治理,完善功能配套,打造精品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完成文化路西延、桃园街北延、凤山大街南延、工业一路东段改造等12条道路建设工程,城市框架更加舒展。泰肥一级路西延、青兰高速、济微路东移、肥梁路改造相继完成,一级路绕城取得重大突破。城区供热面积达到1200万平米,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0%。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4家,有机农业面积达到7.4万亩,三品一标认证面积92.6万亩。肥城桃品质大幅提升,品牌价值达到20.8亿元。成功创建20个省级、56个泰安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5%。建成农村道路三通工程1633公里,实现全域三通。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获评中国好粮油示范县、肥城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环境改善攻坚行动,顺利迎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回头看,抓实反馈问题整改,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康汇河生态修复、石横康润中水厂等9个投资4000万元以上生态环保治理项目,累计投资16.4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98%。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紧扣十三五规划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控制在43微克/立方米,与十三五基准年(2015年)相比改善42.5%,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创建国家森林乡村4个、省森林村居4个,康王河湿地公园成为泰安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

五是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十三五期间,市财政累计支出233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占财政支出的78.9%。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抓紧抓细疫情防控。76个省市级贫困村全部摘帽,349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六连涨14个镇街敬老院全部完成四改一定任务。教育高位均衡协调发展,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提升改造学校65处,完成55人以上大班额清零任务。高级技工学校改建为山东泰山技师学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六是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累计开展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45项,15项改革试点工作经验被省级以上部门刊发推广,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被评为全省一类等次。市级机构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务用车改革、营改增等顺利完成。国有企业社会职能移交圆满完成,肥矿模式在全国推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厅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窗分类受理率分别达到97%80%以上,推出1591一次办好事项,项目从供地到开工减至15个工作日,实现企业设立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1.6万户。全力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十三五期间在新三板挂牌7家,总数达到10家,21家企业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区域市场挂牌。

七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埋头苦干、争创一流,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主题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展现良好形象。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五星级党支部达到652个,基本消除三星级以下党支部。深入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新一轮高水平村居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农村三资清理集中行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推进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街道转职能,加强物业企业党建联建,小区党支部实现全覆盖。深化机关党建管理体制改革,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机关党建示范区。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精准纠治四风,始终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各项工作扎实有效,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肥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蕴含着风险挑战,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一是发展机遇。纵观全球,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类发展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健康、智能、品质和便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要素支撑。展望全国,供给结构和要素优势加快转换,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市场需求潜力的持续释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以及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放眼全省,做大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泰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是风险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科技战愈演愈烈,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的第一个五年,面临着化解系统性风险、畅通国内大循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大压力。从区域看,面临着省会城市群经济活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区域协调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等挑战。从我市看,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动能结构不够优化,投资依然是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消费动能、外需动能不够强劲。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规模不大,带动力有限,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保障还存在不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民生支出、改革性支出等刚性增支因素有增无减,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实体经济运行困难较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盈利空间下降,经营风险增大;粗放式制造占据较大比重,用地指标不足,土地产出效率偏低。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更为迫切。普通工人薪酬增长相对缓慢,城市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难以满足高端人才需求。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家和省市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3十四五时期肥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建统领,实施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数字经济、资本运营、民生优先五大战略,着力打造工业经济新高地、现代农业先行区、桃文化名城,奋力谱写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建设新篇章。基本要求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优势,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主体信心更足、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政府治理效能更好。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4十四五时期肥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到二二五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效大幅提升、市场活力充分释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治理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着力打造工业经济新高地。工业经济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营业收入、利润始终保持泰安第一,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县前50。主导产业塑优成势,特种钢铁、建筑安装突破千亿级,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种钢铁生产基地,建安业领跑全省;高端化工、高端制造突破三百亿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突破二百亿级,搭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企业实力大幅跃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营业收入过五百亿元、百亿元、十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家、6家、24家,纳税过十亿元、亿元企业分别达到2家、20家。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盐穴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比超过30%,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外向型经济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突破60亿元。产业素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县域标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5%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先行区。全方位构建起政府引导、协会组织、公司运营、主体参与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走出一条适度规模、绿色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肥城之路,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经营占据主导,优势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主力,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超过3500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超过60%。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应用,建成数字农业基地100家,三品一标认证300个,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实现一条龙全链条托管,标准化生产率达到97%,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一二三产互嵌耦合,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突破260家,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汶阳田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成为统一代言、金字招牌,线上线下销售深度融合,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全面显现,亩均收入提高30%以上。

着力打造桃文化名城。以桃文化为引领,融合君子文化、商圣文化、汶阳田文化,挖掘提炼、创作推出一批重大理论成果、学术成果、艺术成果,加强宣传推介,讲好肥城故事,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实施肥桃培优保护工程,规范完善桃木雕刻交易平台,桃木雕刻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肥桃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建设一批主题景区,做大做强文化创意、精品旅游两大产业。在城市景观、建筑、公共场所广泛植入桃文化元素,精心打造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方志馆(地情展馆)、科技馆、城市展馆等多种场馆,融合文明实践、文化交流、文体休闲、审批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中心,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便利的服务。围绕补短板、强弱项、保常态、促长效,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成更具形态之美、内涵之美、品质之美、发展之美的中国桃都美好肥城。

5十四五时期肥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肥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基础条件,深刻把握优势短板,重点实施五大战略,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把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主导产业升级,精准培植企业,强攻项目建设,做优特色园区,提升科技支撑,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方阵,全面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总抓手,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并举,培强各类经营主体,加快三产融合步伐,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乡村,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深挖数字潜力,聚焦信息数字化、融合普及化、数字产业化三个方向,实施数字设施提升工程,大力培育新型数字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拓展数字信息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数字肥城,全面构筑县域竞争新优势。

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千方百计拓展投融资渠道,积极策划争取专项债券,盘活金融资源,培育上市企业,壮大国资实力,扩大有效投资、市场注资、直接融资,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全面打开高效投入新空间。

实施民生优先战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扎实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城区产业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实施城市外延和内涵更新两项行动,着力解决群众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全面实现幸福指数新攀升。

6、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展望二三五年,肥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向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肥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肥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肥城建设基本实现;对外开放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肥城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

 

类别

指标

2025

十四五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50

6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0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8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件)

3.5

预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预期性

共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2.96

预期性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人)

2.5

预期性

绿色转型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重(%

约束性

地表水好于三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

0.02

约束性

安全保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以不变价计算。

 

 

第二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7、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统筹,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创业政策机制,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加强创新创业政策统筹。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完善高新技术发展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保险业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增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持和有效应用。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强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加快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将科学技术进行具体化、数字化解析,加大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明晰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改革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坚持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破题,采取揭榜制等方式,实现成果落地转化的协同创新。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8、培植企业创新主体。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健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科技信贷、风险投资等支撑,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全面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肥城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开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依托依诺威强磁、泰鹏环保材料、农大肥业科技等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产业卡脖子技术难点、堵点、卡点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示范,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建设。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以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促进企业技术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企业参与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建设。加快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泰安市锂电新材料绿色循环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力争纳入省市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建设盐矿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科研中心,打造全省盐穴综合利用科技高地。推动建设泰山新兴产业发展中心。

健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强化政府引导,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发挥企业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的主体作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高端创新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投融资、创新创业服务等平台。借助省会经济圈技术转移服务和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部门在技术转移中的纽带作用,构建一批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全力打造省农高区农业科技创新第一高地,推动星创天地、农科驿站提档升级,带动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引进和创建一批科技创业投资、担保和保险机构,形成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研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积极申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

9、建立成果转化体系。加强与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流中心等平台合作,充分利用线下网上等方式,打造多种方式的技术转移载体。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的培育引进,推广异地孵化、肥城落地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壮大镇街区技术转移服务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完善创业空间基本功能,推广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建设传统企业智能化转型对接平台,构建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创业社区建设,建立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创业活动组织,开展创业项目孵化辅导,组织创业大赛、项目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活动,推进产业化对接。培育肥城创客精神,以创客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和就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进设立创投、风投机构,强化金融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扶持。落实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完善市级配套措施,设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强化人才政策保障支持,持续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统筹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桃都系列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全力打造一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出台相关配套细则,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计划,促进高端人才集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培养一批企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企业家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综合使用授课讲座、研讨交流、外出游学、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创二代培育工程,通过组织赴名企名校对标学习、到全国领军行业企业挂职等方式,每年培训一批创二代。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快培育产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项目。加强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推进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创新各类优秀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落实、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加大乡村之星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力度。加强人才平台建设。实施人才平台递进创建工程,对规模以上企业逐个研究确定人才平台创建目标,积极探索高校+开发区(园区)+企业的载体建设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

 

 

 

 

 

 

 

 

 

 

 

 

 

第三篇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快培育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全面提升肥城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充分发挥肥城制造业基础优势,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夯实稳固支柱产业地位。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改工程,推广运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特种钢铁、现代制造等制造业集群。加快建安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植装配式建筑,以更强的姿态引领全省建安业发展。

特种钢铁。全力支持石横特钢瞄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标准,实施差异化+精细化发展战略,以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方向,推动企业装备升级及流程优化改造,通过高效研发、结构优化、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五大途径,实现特种建筑用钢提质增效,满足国内特种建材需求,鼓励企业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千亿级建筑用钢产业基地。

现代建安。以建安总部集聚区、鲁泰新兴绿色建材产业园、得尔欣新型建材产业园、欧士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中部建材产业园等产业园为依托,凭借肥城建筑业发展优势,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培育打造千亿级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加快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将建筑行业以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带动产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用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产业服务平台,加强与央企国企、设计院所合作,推动资质晋升,拓展业务范围,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培植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引领全省建安业发展。在进一步巩固扩大传统优势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紧抓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城市大发展机遇,加大强攻力度,不断拓展省内外市场发展空间。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探索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承包工程,开拓国际市场。

高端制造。围绕工程机械、高端装备、建材新材料、纺织服装,提升工程机械研发制造水平,逐步实现由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转变;推进设备成套化、智能化,推进现有骨干企业提升装备工艺水平;推动企业由低端加工向高端设计制造转变,实现产品结构提档升级;重点开发个性化定制,建立多渠道营销,引领高端差异化产品市场。工程机械行业,围绕拖拉机驱动桥、制动器、农机机械桥箱、矿山设备、智能装备,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在产品智能化、制造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等方面取得突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重点发展酒精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主导产品,推进现有骨干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建材行业,在传统建材企业推广智能控制技术、自动精密加工与智能化生产技术,建设建材行业工业大脑,推进现有骨干企业产业升级。纺织服装行业,采用清梳联、细络联、自动络筒等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装备,利用自动裁床、智能吊挂系统对服装企业进行升级,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1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优势,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集约的新兴产业集群。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产品链、品牌链、资金链多链提升,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优势平台资源,提前谋划布局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预留发展空间,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

新能源新材料。集中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煤炭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做好与增量配电结合的文章,重点推进高新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增强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推进北部新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在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纤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建材5个产业领域持续深耕用力。金属新材料领域,加强高端化、高品质产品开发及产业融合,寻求高端焊材国产化突破。化工新材料领域,加快纳米新材料分子筛、植物胶囊蛋白、新型药用肠溶包衣材料研发推广,积极布局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金属锂、氯化锂等多类型锂电基础材料项目及尾矿锂渣综合利用项目。纺织新材料领域,鼓励打破功能性高技术纺织材料领域国外垄断,开发国际领先水平的聚酯纺熔非织造复合滤材生产线。玻纤材料领域,鼓励材料改性技术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间加大横向联合、纵向延链,建成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土工合成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建筑新材料领域,以高新区建筑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为蓝本,打造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园区。

高端化工。重点打造锂电、纤维素、生态肥料、甲酸、生物医药、环氧树脂6个优势特色产业。锂电产业,把握新能源产业蓝海,重点发展锂电池材料、三元材料和锂电池整装等新能源全域产业链条,引导上下游关联企业密切合作,打造分工互补、竞争优势明显的百亿级锂电产业集群。纤维素产业,加快推进技改扩能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延链聚合、有机耦合、互补融合,实现抱团发展、协同发展。生态肥料产业,支持开发腐殖酸药肥、腐殖酸生物保健品等产业链下游产品,打造数字化农业应用平台和移动服务终端。甲酸产业,鼓励阿斯德科技延伸CO、甲醇、草酸二甲酯等产业链下游产品,巩固行业内领先地位。生物医药产业,抓好深海胶原蛋白肽、腾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招引上下游关联企业,打通产业聚合增值链。环氧树脂产业,鼓励瞄准市场前沿,持续加大投入、扩充产能,远期规划达到年产15万至20万吨各类电子级环氧树脂生产规模,产业规模达到30亿至40亿元。

1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多渠道扩大服务供给,实现服务业整体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现代商贸、教育培训、康养医疗、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积极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继续深化服务业载体建设工程,打造特色小镇、服务业集聚区。健全企业成长培育机制,逐步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品牌响、带动强的服务业中坚企业。

现代物流。坚持立足全市、面向全省、着眼全国,充分发挥我市产业、资源、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借力国家新基建风口,坚持整合、集聚、提升、创新原则,大力发展高端仓储物流、电商物流、快递业、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多式联运(平台类物流)、互联网+物流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培育辐射能力强、品牌效应好、亩均效益高的示范带动型龙头企业,加强政策导向,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更大的支持,重点推进肥城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特色鲜明的物流产业聚集区,推动现代物流业集约化、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城市,把现代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产业融合的粘合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文化旅游。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继续提升,陶山朝阳洞等重点文物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国家级非遗项目实现零突破,省级非遗项目达到10项以上。做大做强做优桃木加工等特色产业,推进桃文化文创产品研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重要产业,4A级景区达到3家,3A级景区达到20家以上。文化旅游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财政保障机制更加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扩大文化惠民覆盖率。推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14、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强力布局新基建,在金融科技、电子政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加速场景应用。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和中小企业设备上云上平台。积极构建立体数字治理体系,全力打造数字乡村、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肥城。

培育做强数字产业化。壮大产业发展主体,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以双软认证企业征途科技、智慧能源、鸣迅智能为骨干,培育发展计算机系统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产品研发、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以跨界融合提升发展潜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培育数据服务产业链,助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化与华为合作,依托华为公司强大的技术力量,大力发展5G及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围绕先进钢铁、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装配式建安等重点产业,定制个性化数字化升级资源服务包。筛选信息化程度好、成熟度相对较高的企业先行试点,形成示范效应,再复制扩围到其他企业和产业,在50家以上企业开展专项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5—1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培养100名以上信息通信工程师。依托市化工产业园,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打造国内一流的封闭式智安化工园区。系统建设数字化城市。实施宽带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打造5G应用先行区,实现宽带无线网络市域全覆盖、公共服务场所无线网络便捷使用。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智慧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推进数字肥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城建城管、交通、环保、气象、管网、防灾减灾等数字化应用,推进城乡公共治理数字化。围绕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加强数字应用和示范推广。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强数字法院、数字检务、数字公安、数字司法等建设,提升风险防控和管理服务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15、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大力培育特色园区,以市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建安总部集聚区和化工产业园、环保工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区四园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培训、咨询、人才等深层次、针对性的服务,打造项目集聚、产业优质、服务高效的一流平台。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有序衔接,实现产业错位联动。深度融入国家、省市产业分工布局,以50企业为重点,实施雁阵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完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推进重点产业一链一策,大力培植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积极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等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水平。

 

 

 

 

 

第四篇

扩大内需促进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统筹发掘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形成动态平衡。

16、促进消费扩容提质。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新型消费样板点。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规模。通过技术应用、创新融合及平台搭建,促进消费领域提质,培育消费领域新增长点、形成消费新动能。

挖掘新消费空间。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双向提速,鼓励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品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新型消费样板点。实施5G+消费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网络消费、平台消费、共享消费、绿色消费、直播消费,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培育个性化、时尚化和品牌化的新兴消费群体,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全面促进消费。围绕消费新需求,推动传统和新型消费创新融合,引领老字号企业走出去;加速商品和服务消费潜力释放,提振汽车、家电、餐饮等消费;搭建服务平台,推进出口产品转内销。规范发展夜间经济,打造特色消费聚集区。深入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完善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放心消费活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节假日促销活动,扩大消费规模。

17、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数字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聚焦关键领域,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围绕主导产业,策划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投资结构。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投资的结构和效益,支持企业智能化技改,优化技改综合奖补政策,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建设,策划实施一批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健全项目推进和保障机制,实施重大投资项目绿卡制度,推动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

拓宽投资渠道。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更好发挥政府债券投资作用,创新采用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项目。强化社会投资回报机制,为社会资本配套土地、物业、广告等经营性资源,创造条件稳定投资回报,保持投资平稳快速增长。

加大招商引资。聚焦京津冀、江浙沪、济南等重点区域,聚焦央企、国企、知名民企以及行业隐形冠军,驻点招商、节会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多措并举,招大引强、招高引新。以省、市、县、园区联合招商、部门联合招商等方式举办专题招商活动。用好肥城在外人才。加大对重大发展平台、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力度,促进早建设、早生产、早出效益。

18、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持续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推进内外经贸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依托国内大市场,发挥肥城区位优势,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循环畅通高效、产销协同并进,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加快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推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现代流通企业培育力度,推进北部城区综合物流园区、南部物流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积极构建区域性物流网络,打造区域流通节点城市。

践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新基建、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公共服务支出等方式,激发企业的活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升级,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和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的战略机遇,有效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19、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融入省市对外开放大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山东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外贸综服企业、海外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争创全省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抓住济泰一体化发展战略契机,积极参与泰安市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打造高层次、战略性对外开放平台。

推动优势产业对外转移。引导特种钢铁、建筑安装、有机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优势产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营销网络,抢占新兴市场。加快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优质农产品、消费品等进出口。优化制造业产地布局,消化富余产能,充分利用沿线国家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办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能,拉动进出口贸易。健全支持政策,引导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健康发展。

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着力加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动对外贸易质量效益双提升。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型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在稳固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基础上,扩大非洲、南美、东欧等新兴国际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依托中韩绿色园区,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外资集聚区,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泰山国际登山节投资合作洽谈会等展会活动,集中引进一批外资项目,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五篇

聚力深化改革攻坚,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20、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存量资源盘活利用机制,以灵活性为核心,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建立存量资源盘活利用机制。落实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建立政府引导、规划管控、多元参与、利益共享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探索存量土地协议收储、置换转让等机制,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建立灵活的土地供应体系,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最大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科技企业集聚。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积极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依托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完善交易管理制度,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交易。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聚集。

2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聚焦肥城市经济体制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共财政改革。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实施市、镇街、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健全财政体制和地方税体系,积极打造阳光财政。不断深化财政内部监督工作,形成稳定长效的内控机制。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提高征管积极性。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机构业态,深化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优化财政+基金+金融运作模式,扎实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鼓励扩大贷款投放,创新科技型、轻资产企业的贷款产品。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薄弱领域倾斜,推动金融服务普惠化、绿色化发展。着力防控金融风险,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以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为契机,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创新政府投资方式,建立合理投资回报和多样化退出机制。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银行机构和融资担保公司共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融资扶持机制。深入挖掘民间资本存量,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提供服务等形式进入重点鼓励领域。

2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进一步放宽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支持企业上市,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和风险的容忍度,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培育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23、做优做强国有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开展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试点,鼓励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融合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国有资本在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引导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加快国企平台公司转型,积极构筑实体运作、规范运营、高效运转、滚动提升的国有实体公司,做大做强资金蓄水池和发展加速器,与全市财政资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逐步形成财政资金担三保、实体公司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4、提升资本运作能力。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围绕交通、农林水利、园区基础设施等八大领域,精准策划项目,强力对接争取,提高项目过审发行成功率,确保项目总量、到位资金实现大的突破。盘活金融资源,落实金融辅导员制度,提高银企协调磋商的密度和力度。引进更多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建立财政资金调配与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存贷比联动机制,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大力培育上市企业,综合运用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邀请金融专家、知名券商进企业、进园区一对一指导,帮助梳理上市思路、制定战略步骤。深度挖掘有上市潜力和上市意愿的企业,建立上市后备资源库。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更好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资本需求。

25、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形成比较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现代机构职能体系,更大力度向市场、社会、基层放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持续深化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质量完成石横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任务。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县乡职责边界,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化开发区改革,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全面提高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

全面加强职能运行监管。研究制定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办法,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深化政务公开。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企业和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抓好镇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全面覆盖推广信用承诺制。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六篇

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立足肥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持续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合理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等规划方案,强化专业协作与空间整合,加快融入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6、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按照统筹协调、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镇域中心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多点开花、各级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区强化综合服务能力,优化功能布局,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镇域中心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一批省级示范镇和特色小城镇。

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中心城区坚持补低拉高,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高端要素为主的平台体系、高端服务为主的服务体系,推进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强化城区的交通枢纽地位,畅通产业、要素流动连接通道,加强与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世上桃源旅游经济开发区、汶阳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园区以及周边镇街的联动融合发展。发挥中心城区山环水绕的生态优势,打造形成山环水串、双轴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群山环抱:由牛山-翦云山-黄柏山-桃源形成环城山体公园,构筑良好生态屏障,规划建设环城步道,形成景观和健身长廊。水脉串城:提升延续康王河、龙山河、陈庄河、拾屯河、擒将河、仪仙河等水系景观作用,形成与城市用地充分融合的水脉体系。十字轴线:形成以沿泰临路、泰西大街形成两条城市空间发展主轴。五组团:由中心片区、老城片区、高新片区、仪阳片区、白云山片区组成中心城区。

打造一批省级示范镇和特色小城镇。综合服务型城镇,即湖屯镇、仪阳街道、汶阳镇,其中湖屯镇、仪阳街道围绕生态宜居职能,重点完善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配套;汶阳镇发挥涉农高新技术辐射源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工贸型城镇,即石横镇、边院镇、安驾庄镇,其中石横镇、边院镇以培育壮大循环经济、高端化工等工业集群为导向,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职能,实现单一生产职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安驾庄镇放大区位交通优势,促进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集散交易等产供销一条龙专业经营格局。旅游型城镇,即潮泉镇、孙伯镇、湖屯镇、桃园镇、安临站镇,依托现有生态和文化资源禀赋,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成为城郊绿色康养小镇。农业生态型城镇,即王庄镇、孙伯镇,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产供销、科工贸、休闲旅等综合功能培育,加快园区联合协作打造特色工业园,建设生态休闲名镇、现代农业强镇。

27、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我市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为核心,协调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积极探索绿色智慧、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具有肥城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分类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建设宜居、智能、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市整体形象。着力优化城市路网,推动金牛山大街、祥山东街、向阳街、龙山路、文化路等城区主干道与绕城一级路连接,重点打通瓶颈路断头路,建设城市快速通道。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能转则转、应转尽转的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调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大力实施客运枢纽智能化改造,增量扩容市政公用设施,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镇无障碍设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分类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统筹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着力解决各种城市病,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把肥城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28、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落实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推进产业发展协作联动,联合打造一批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互促互进,共同打造行业领域技术创新制高点。参与省会经济圈内的产业合作,加强智能制造、现代建安、文化旅游等产业对接,实现错位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以规划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与泰安市、济南市规划的衔接引导,突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结合我市实际,争取将我市更多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按照济泰两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遵循功能协同互动、产业集聚互补、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统筹推进两地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市场开拓、环境治理、重要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事项。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省会经济圈内的产业合作、错位发展,重点支持我市特种钢铁、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机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农业方面,依托我市特色农业优势资源,以建设省会经济圈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围绕粮食、蔬菜、林果等主要产业生产及精深加工,为群众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工业方面,加强与省会经济圈内各城市在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关联度较高产业间的合作,鼓励特种钢铁、有机农业等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重组、联合。加快推进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服务业方面,密切与省会经济圈内各城市在物流集散、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交流。建立健全产业跨区域转移发展合作机制,加强配套协作,积极探索新型跨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29、积极对接重大区域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为重点,精准承接优质产业疏解转移。加强与中原经济区、鲁南经济圈毗邻地区对接融合,共建高端产业基地、优质农业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和生态联防基地。依托泰安港、泰山内陆港等,搭建与胶东、鲁南经济圈融合发展的纽带和产业沟通的平台。以新材料、工程装备、高端化工等为重点,充分对接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洋产业配套服务基地。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第七篇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增强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统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强大、网络完善、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

30、提升综合交通网络。强化大交通建设,加快完善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全域通达公路网,推动建设多模式一体化的外联内优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

31、完善能源利用体系。坚持节约、清洁、绿色、安全、多元、经济的战略方针,以加快转变能源结构主线,以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推动肥城能源发展逐步进入总量稳定供应、结构加速优化、绿色低碳为先、智能高效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约束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科学分解节能控耗目标,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强化能源双控管理,加强高能耗行业管控,严格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年度任务。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以清洁能源替代小型燃煤热电企业,有效控制传统能源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以大力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加强新能源利用,推动液态阳光、氢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开发应用。积极推进气代煤工程,大力推广天然气在农村地区的利用,加快实现天然气村村通,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全覆盖。以LNG作为重要气源,规划相关储运、装备、应用、发电等配套项目发展,进一步推广光伏发电,全面拓展太阳能、风能多元化利用,综合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示范项目,逐步建立起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系统。

完善现代能源供给保障。优化电网结构,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优化煤电结构,推进城乡清洁采暖,完善供热管网。强化油气保障,加快推进储气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盐穴储气产业基地,打造全省储气调峰中心。争取中俄东线山东环网西干线天然气管道在我市预留分输阀室。加快汶阳、能源小镇建设,提升巩固仪阳街道城区供气保障地位。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

32、加快信息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深化大数据在政务方面的创新运用,推进产业发展与信息化融合。

强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完善包含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推进5G、千兆光缆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光缆宽带覆盖水平,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持续完善泛在连接的信息通信网络。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合监管和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快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终端设施,推进物联应用服务创新,适度超前布局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完善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新型城域物联专网。

强化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借力泰安市争取国家级、省级行业数据中心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契机,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处理体系。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重点,建成政务数据中心和综合政务平台,提高政府管理整体效率。坚持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汇集权属单位管线基础数据,加快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制度,加快推进数据信息有序开放。加快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事项一网办理水平,推进全省政务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一次认证,全省通用

33、夯实水利基础保障。严格遵循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快建设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的改造,有效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乡水利协调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和保障。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加快节水、供水、治水、防汛抗旱等重大工程建设,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引调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和城市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工程建设,构筑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强城乡制水、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规模化集中供水力度,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实施智慧水利工程。结合肥城市水利发展现状需求,快速建设水利信息化系统,推进供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河道安全运行信息化体系建设、水文信息监测站网建设、水资源信息监测站网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改造,提升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实施智慧水利工程,推进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市水利信息共享平台、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涉水信息智能水平。

 

 

 

 

 

 

 

 

 

第八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肥城样板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肥城样板。

34、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一核两区四带多园多极的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继续高举有机农业大旗,全面发展有机农业,擦亮有机蔬菜第一县金字招牌。推动有机农业功能园区建设,带动有条件的地区蔬菜产业向有机化发展,创建省级有机蔬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农业有机化发展战略,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茶叶、粮食、果品等有机农业发展。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系统规划农业灌溉网络,解决肥城中部、北部、东部山区缺水问题。构建现代高效肥城桃产业体系,实施佛桃保护培优传承工程,建好三千亩现代化桃园,打造全国高品质桃生产基地。加快肥城桃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发展马铃薯+精品菜+高产粮模式,扩大两菜一粮的调优面积,倾力打造两菜一粮转型升级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持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保障水平。围绕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构建区域性农业产业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高端展示平台。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融合乡村数字资源,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和桃都慧农数字平台,加强气象大数据、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打造肥桃数字小镇”“汶阳田数字小镇”“有机菜数字小镇”“两菜一粮数字小镇,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上加快提升数字化水平。由点及面打造数字化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精准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完善现代农业数字化产业链、畜禽数字化产业链、农机数字化服务链、新型农民数字化服务链,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数字化全面升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畅通产销对接渠道,提升肥城农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3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健全乡村建设规划体系,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打造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区、示范村、示范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强化人才引领,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做大人才增量。开展雁归兴乡返乡创业推进行动,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支持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推动农村农业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支持特派员开展技术咨询,培训指导创新创业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统筹制定14个镇街区的三支一扶计划。畅通各界人士报效乡梓的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家、创业者或者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等,积极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推动高层次人才上山下乡,分级组织各类人才到基层服务,争创1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创新乡土人才培育机制,做优人才存量。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创新乡土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动力。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价制度、乡土人才以赛代评机制。创新基层人事管理机制,释放人才活力。将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扩大到基层所有职称系列,实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政策,创新乡镇事业单位人才招聘方式,建立全市统筹的岗位管理使用制度。创新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支持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按政策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激励乡村人才干事创业。

实施铸魂工程,弘扬乡村文化魅力。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实施农村雪亮工程。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倡树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着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土文化建设,设立乡村君子讲堂。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桃花观光游、生态农家游、景区休闲游、温泉度假游等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为农民朋友多送文化大餐。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活化利用。培育一批桃木雕刻、剪纸、烙画、泥塑等专业镇、专业村,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治污、清废、美化,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深化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建设。努力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建立农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巩固农村七改”“四好农村路和农村道路三通建设成果,引导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扎实开展水库移民村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耕地质量提升和减量增效等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持续开展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下降。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农田防护林建设等造林绿化工程。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制。扎实开展村(居)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三资清理不断推向深入,打赢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把农村集体三资清理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重点任务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深入开展百企连百村行动,扎实推进五乡行动和村党组织书记育苗升级工程。积极答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时代考卷,抢抓入选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县机遇。加强村党组织书记任职全周期管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行互联网+基层党建。在全市范围开展乡村振兴先锋党员志愿服务行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分类别、分领域制定实施办法,普遍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活动,着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引导广大农村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36、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县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三产融合示范园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验,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金资产效能。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不返贫、稳增收。

3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建立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入乡激励与规范监管机制。实施农担融资、保险托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九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挖掘和彰显肥城君子之邑,佛桃之乡的文化优势,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型文旅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文化产业能级,彰显肥城形象魅力。

38、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丰富市民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强化市民文明教育,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工作机制。

丰富市民人文精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固树立开放、包容、务实、敢当的新时期肥城精神,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充分认识文化是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着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人文肥城,为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阐释和宣传普及,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道、小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以建设精品城市为目标,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改善镇村人居环境,优化服务效能,努力开创全市城乡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健全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觉。强化市民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弘扬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青年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企业家接力培养,深化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鼓励青年助推乡村振兴。深化三下乡”“小手拉大手等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9、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以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为核心,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博物馆区,整合肥城文化资源,通过迁建、复原、吸纳等方式丰富馆区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扩大影响。着力加强对桃文化、君子文化、汶阳田农耕文化、商圣文化等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广泛植入桃文化、君子文化元素,打造桃文化名城。加快陶山文化旅游、世上桃源旅游度假区、桃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力度,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镇(街道)村志编修、村史馆(乡愁记忆馆)建设。加强谱牒文化研究和普及。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全面建立地面文物监控系统,保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性保护建筑的完好率,加快形成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名村等多层次保护的格局。正确处理保护与使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与利用。

4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鼓励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产品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规划建立一批休闲文化基地和特色休闲文化项目。扶持特色精品文化创作,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筹管理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加快市民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公共文化阵地效能提升工程。确保14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力争3个文化站达到国家一级站标准,打造高标准文体小广场100个,全面改造提升605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中心、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小剧场、文艺演出院线等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党史史志档案事业转型升级,争创国家级数字档案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建设,完成市文化馆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景区博物馆、专题博物馆、乡村记忆馆等各类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水平,推进市图书馆创建国家一级馆。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城市书房3处以上、景区书房10处以上,实现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全覆盖。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组织好各类公益文艺巡演、农村公益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用好融媒体中心,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主流舆论。以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群众文化工作靠群众参与,成果由群众共享,实效请群众检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优、做强文化馆、图书馆等服务品牌,深入推进书香肥城建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到2025年,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馆(站、中心)年服务人次达到50万,群众文化满意度达到98%以上。

扶持特色精品文化创作。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推出精品力作。进一步完善肥城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重大题材、以肥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民生题材创作生产。用好用活各类专项扶持资金,运用剧本资助、演出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强化投入扶持。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引导推出更多原创文艺精品。到2025年,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推出精品剧目冲击国家级、省级奖项。

41、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全域化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大做强文化创意、精品旅游两大产业集群。加强与济南、泰安的文化旅游协同合作,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培育壮大文化遗产、自然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研学研修、体育运动、民俗体验八大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夜间旅游,打造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网红打卡地,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实施文旅产业+”工程,整合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同信息、科技、康养、体育的融合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和创意设计的最新理念广泛应用到文化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拓展大众文化旅游消费市场,鼓励文化消费与信息消费融合,制定完善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强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可选择性、可参与性。加快智慧文旅平台、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全要素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游客满意度。规划建设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深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支持A级景区、星级饭店和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创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肥城特色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篇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肥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快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环境设计、废物资源化等技术和项目,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企业低碳化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重点节能改造工程。以肥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中韩绿色园区等为重点,培育一批绿色示范园区。构建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企业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动低碳技术、产品和替代燃料开发应用,推行绿色办公,加强节能节水和生态法治宣传。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行绿色出行,加快新能源公交、汽车生产应用。倡导绿色文化,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崇尚环保、绿色生活的浓厚氛围。

4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区域联防联治、流域共治和协同治理,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蓝天工程十大行动计划,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大气污染控制,推进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与防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采取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移动源废气与非移动源扬尘治理等工程,稳步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建立大气污染源头治理机制,在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按大气污染物标准实行浓度控制。

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实施碧水工程,落实漕河、康王河、浊河、汇河等11条河道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计划。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康汇河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河湖。提升各类工业区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康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推进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深入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新建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严格的土壤污染治理和检测制度,完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状况调查和评估。优先实施耕地和水源保护区土壤保护计划,加强对工业企业周围、交通干线沿线等地区农田土壤的跟踪监测、污染防控和用地调整,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公路运输污染。

深入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加快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健全固废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完善肥城市固体废弃物终端分类利用和处置设施布局,发展固废循环经济。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鼓励上大压小、煤电联营、热电联产煤电机组建设,加强新污染治理。

强化生态机制与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健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机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和环保综合执法机制。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依法惩处环境违法行为。

44、系统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压实生态保护责任,提高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大汶河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快北部采煤塌陷区全域综合整治,推进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等试点工作,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策划推进采煤塌陷地农(渔)光互补、泰山·乡村度假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抓好北部城区生态建设,推进水系连通、道路贯通、土地整治和矿区复绿,有机衔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生态绿色北部城区。

推进绿满肥城建设。实施国土绿化攻坚行动,强化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管护,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和建设。做实林长制,全面实施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青山、绿色交通干线四绿工程,推动全域植绿增绿。积极创建森林乡镇、森林村居,高标准打造一级路绕城森林廊道,实现城区土地、宜林荒山、道路沿线三个绿色全覆盖

45、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不断完善资源利用监管机制,倡导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全面规范资源利用。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重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引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序入市。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完成全市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损害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全面加强资源国情教育,提升城乡居民节约意识,推动资源节约全民行动。灵活运用资源节约政策工具。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有序推进压煤村庄搬迁。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第十一篇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擦亮全国文明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

46、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增进群众收入,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推动城乡居民增收。全面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报酬机制,增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津贴、补贴和奖金制度、优绩优酬的政策导向。强化县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三产融合示范园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收入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增加非工资性收入比重,完善资本、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加快实现农民资源要素收益最大化,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验。加强再收入分配体制的调节能力,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基本养老金标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鼓励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同步增收,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大众创业和企业兴业环境,提高创业型岗位和服务型岗位就业比重,支持推进电子商务等家庭型创业和再就业,推动来肥优秀人才、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创业同时带动就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就业。扩大创业资金扶持和融资服务渠道,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创业服务队伍、创业服务标准、创业服务模式建设。强化创业创新典型宣传,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47、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失业预防调控机制,着力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坚持人本导向,强化政府职责,创新供给方式,提升就业质量,鼓励大众创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帮助0.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年培训劳动力0.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促进就业机制,鼓励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加快发展,提升就业质量。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和青年就业启航行动。全力做好大学生、农民、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做好就业观念转变、就业能力提升和政策扶持工作,重视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全面推进全员实名制就业管理,建立就业景气指数和失业预警机制,优化就业帮扶政策。不断丰富就业形式,积极发展兼职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创业式就业等新模式。

强化就业平台建设。形成以市场为主体,以市区、镇街、社区为载体,以多元化职业机构为补充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动人力资源集聚和产业链优化。增强创业培训实效性,强化孵化载体建设,形成公共载体示范、社会载体活跃、孵化主题明确、经济社会效应明显的全民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依法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优化就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学校教育模式转变,着力扩大知识密集型岗位比重,提高技术工人数量。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金融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及养老服务等家庭服务业,增加服务业就业比重。逐步改善就业的结构性错配问题,促使大学生理性就业。加大就业资金支持,公共政策逐步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服务业、自主创业等领域倾斜,鼓励其积极吸纳就业。完善促进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形成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48、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能、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基本构建起运行法治化、结构一体化、效率最大化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创新型、开放式、多元化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适合的教育。普通高中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围绕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加强高中教育特色建设。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校企一体化职教育人特色,加强省市共建探索。大力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优质高等教育。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到2025年,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完成验收,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分别小于或等于0.420.31;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定标准,35%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建成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示范性资源教室30处,特殊教育学校辐射建立30处示范性资源教室;逐步消除300人以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县级以上文明校园创建比例达到97%;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多元办学体制。优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举办教育,提升多元办学水平,拓展教育资源。建立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公民教育发展合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以公助民营形式在城乡科学布点普惠性民办园,构建公民办并举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体系。提升泰山技师学院办学水平,积极创建职业技术学院。做强民办教育,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海亮外国语学校建设,做优慈明学校、海亮外国语学校两张民办学校品牌,初步建成泰山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能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氛围,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定期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业务素养,加快名优队伍建设步伐。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全国顶级学科学会,深化互联网+教师发展工程,加强名师交流合作,引领教师高端成长。深入实施教育拔尖人才、特级教师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调整职业学校教师结构,加强职校教师定期进企业培训,增强实践能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实践型教师引进机制,从企业、行业引进或聘请实践型专业师资。加大对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招聘力度,加强在职学历(学位)进修提升,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25年,幼儿教师资格证持证率达到90%以上。全市各学段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49、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生持续改善。

统筹社会保障发展。统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养老保障待遇的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按照泰安市局部署要求,优化服务流程,探索社保经办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更多地开发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险种。强化基金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提升基金监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加强医保经办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积极作用,全面建立现代工伤、职业病保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探索新业态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认真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3岁以下婴儿照护事业发展。建立财政社会保险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到2025年,全市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基本实现社保卡一卡通发放,社会保障卡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健全社会救助机制。推动社会保障体制持续完善,统筹社会救助体系,提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社会救助的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推进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关注传统社会救助体系外的因病、因灾、因祸致贫等支出型贫困和救助的相关问题,合理扩大救助范围,提升救助标准。全面落实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完善残疾人(含精神残疾)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强化残疾人就业就学援助,加大残疾人教育资助力度,免费提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残疾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谋划后扶贫时代各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精准兜底保障困难群体政策,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优化保障性住房配置。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房保障为主体,共有产权房为补充、基本覆盖全市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安排各类保障性住房房源,提高保障性住房配置效益。完善各类住房保障政策,优先保障本地住房困难家庭,全面保障高层次人才和引进人才住房需求,着力满足本地和来肥高校毕业生、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贡献群体的住房需求。创新住房保障方式,实行以消化剩余房源为主、市场化收购为补充的房源筹集形式,加大货币保障力度,逐步由实物保障为主向货币保障为主转变。完善住房保障分配机制,提高公平性和透明度。

50、加快推进健康肥城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均等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财政投入、医保支付、医药价格等综合改革,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体系整体效率。持续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卫生健康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引导支持市级医院与外地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重点专科5个,泰安市级重点专科15个,卫生健康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利用效能进一步提高,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完善城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城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深化疾控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持续推进中心+公司大疾控发展模式,推动疾控体系改革,持续深化大检测、大疾控、大健康的肥城疾控发展模式。围绕破解县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争当全省县级疾控排头兵,进一步完善发展疾控体系。积极建设县级疾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以学科优势提升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学校、医疗机构的基地建设,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为主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协同发展格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加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鼓励支持民办中医专科医院发展,弘扬传承好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中医专科的辐射能力,扩大中医药影响。注重肥城中医药材资源调查和保护,产业化发展中药材。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城区医院布局,大力实施全省县级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和中医医共体建设三项工程,不断提升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25年,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防病治病水平大幅提升,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提升体育发展水平。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设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完善县、乡、村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全民健身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大型体育中心;继续推进乡镇(街道)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行政村健身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有效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积极组织筹划高水平体育赛事,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引进承办高水平赛事。打造探索政、银、企合作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或合作运营模式,形成资本的良性循环发展,建立体育产业孵化平台。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拓宽产业发展方向,提升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技术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以及体育用品业发展水平,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5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生育改革,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府托底保障的功能基础上,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格局,重点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人员、资金等制约因素,探索医养融合发展养老保障新模式。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公益慈善等。完善农村幸福院管理运营机制,研究制定农村幸福院分类管理办法,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推动建立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老年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模式。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3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服务床位数不少于40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床位数占养老机构总床位20%以上;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40%以上;安宁疗护总床位数50张以上。

 

 

 

 

 

 

 

 

 

 

 

 

 

 

 

第十二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肥城

 

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创造安全环境。

52、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预警预防、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对处置能力。健全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网络、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安全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安全素质和技能。强化安全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强城市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与市场监管、应急保障、环境保护、治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信用管理等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实现城市安全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切实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建立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53、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工作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毫不松懈、永不言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社会共治,强化分级分类监管,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煤矿、化工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以及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人民防空体系,全面提升防空防灾能力。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围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三大重点,建立完善新时代应急管理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综合监管职责,推动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全覆盖,加强气象、水利、应急管理、林业、消防救援等部门协同联动,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和高效救援。扎实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全面总结应急管理改革后存在的短板。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防范化解风险机制。突出源头预防、精准治理,聚焦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交通、涉氨制冷、电气火灾、建筑施工、隧道施工、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继续开展“1+2+18”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物资、力量、医疗、运输、通信等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坚持科技引领,健全科技保障体系,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54、确保经济安全运行。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降低银行业信用风险。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大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建立经济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开展经济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对发现的经济安全风险和苗头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加强风险管控,持续维持全市经济领域总体安全态势。持续密切关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经济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强全市生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就业、财政、金融、物价等方面的监测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出现市场主体大面积退出、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就业大幅下滑、粮食能源储备供应不足、基层财政运转不畅、物价大幅上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多、非法集资活动抬升等风险,确保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55、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巩固拓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强化保密工作执行力度。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配合支持公安机关主动警务,形成无缝衔接的治理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警务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维护,构建动态、联动、高效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入打击整治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害未成年人及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推动安保维稳机制更加高效联动。推进邪教人员教育转化攻坚,坚持露头就打、以打促防的方针,开展对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活动专项打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完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充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调解队伍建设,分级分批培养调解能手,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社区减负增效效果显著。加强社会资金监管审计、干部能力和作风纪律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城市社区三有六化建设,构建起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小区治理模式,将党建引领贯穿到物业管理服务全过程。充分利用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规范的公共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水平从广度向深度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妇女事业、妇联工作、妇联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重视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主动适应网络化趋势下加强社会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充分发挥以肥城政务为引领的政务发布矩阵、肥城新闻网掌上肥城等网络平台作用,重视网上政民互动交流和诉求回应,健全网络舆论引导、舆情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建设公共场所无线上网安全管控系统,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切实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党政机关和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应用系统及大型网络平台的安全防护。

强化保密工作执行力度。充分履行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的重要职责,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坚持保密工作目标管理原则,按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进行任务分解并且落到实处,按要求纳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干部考核内容。针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具体情况,突出宣传教育的重点,保证保密工作经费落到实处。认真贯彻《保密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深入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保密工作文件和指示,加强经科档案工作的保密教育。积极探索宣传教育的新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加强警示教育力度,把保密教育列入学习计划,增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保密意识和法制观念。

56、深化法治肥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升法治肥城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促进作用,引导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深化法治型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统筹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制度机制和工作程序,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党委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党对依法治市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协调。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实施述法清单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工作。完善督察考核机制。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推广政法服务先行区经验做法,整合政法力量,护航企业安心经营、安稳创收,保障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政法服务保障肥城样板

 

 

第十三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57、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奖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公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8、凝聚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集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集在外肥城人才、党政干部、企业家、支部书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道,共同落实好规划,实现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

统一思想认识,协调部门分工。切实提高对十四五规划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十四五规划是统筹我市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是提升肥城传统优势、把握新常态经济转型期城市改革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做好港澳台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强化党管武装工作,抓好后备力量建设,切实为部队输送高质量兵员,持续提升民兵队伍的组织动员力、快速反应力、支援保障力。提升国防动员能力,用好我市红色资源,加强国防教育,强化交通、物流、物资等国防保障,加强军地协同,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做好双拥工作,全面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的关心关爱,把稳军心固长城、促改革保打赢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创新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宗教领域团结和谐,建立实施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和经济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组织实施。本规划纲要是十四五时期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各级各部门应根据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将总体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具体分解到专项规划中去,做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避免原则性、根本性冲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强化规划意识,确保组织实施,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保持规划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要引导企业理解和领会规划的战略意图,使肥城市的规划目标与市场主体行为结合起来,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落实公众参与原则,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有效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推进公众参与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实施监管,建立考核机制。发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在规划实施中的作用,建立人员工作计划考核机制,各级各部门需按照职责分工,围绕本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并纳入年度计划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严格考核,及时将实施进展情况报告市政府。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适时进行调控。建立健全规划政策,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财政、价格等手段,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59、健全规划制定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市级和各镇街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级各部门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思路举措,深入研究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评估监测、跟踪问效、督促检查,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完善规划体系。以本规划纲要为统领,加快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建立健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编制推进工作机制。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探索推行多规合一,统筹推进全市空间一张图管理。各级各部门依据本规划,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和方案,分解年度目标,研究制定实施措施,统一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明晰职责。

强化落实机制。建立对规划重要指标和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专人负责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中期评估。建立健全规划任务落实责任清单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分工,将规划中涉及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区镇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经评估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加强规划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公开规划成果、实施评估和修订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优化落实支撑。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围绕开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发挥政策体系的综合作用,为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项目支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将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形成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循环机制。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金融、土地、能源、人力资源及重要商品物资等要素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重点发展平台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泰安市委工作要求,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建设新篇章。


    相关解读:《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肥政发〔2021〕3号)的解读

信息来源:肥城市人民政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