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局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
情况的报告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立足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扎实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落实落细安全生产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一是理顺机制明责任。按照机构改革、职责编制调整等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安委会调整为市政府安委会,加挂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牌子,划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消安委等11个议事协调机构;市安委办对市发改局等部门安全生产任务分工进行调整,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新闻和出版业等8个行业的安全生产主监管部门进行重新明确;市煤炭发展中心顺利划转至市应急局,进一步理顺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二是上下协同齐发力。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秋国庆等重点时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调研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听取相关情况汇报,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其他市领导深入各自工作领域一线开展安全生产督导调研;各镇街区、部门单位对本区域、本行业领域开展针对性督导检查,全力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三是强化督导促实效。市安委办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月通报、季督导”、三函一会等相关制度,编发安全生产通报12期、工作督办函44次,风险提醒函30次,督促各级各部门全面研判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二)聚焦工作重点,抓实风险防范。一是加强人员素质提升。重点关注“三类人员”(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安全生产月”,督促企业扎实开展“大警示大学习大反思”“晨会”“开工第一课”“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述职承诺”等活动,着力提升各类人员安全素质能力。二是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紧盯危化品、燃气、矿山、工贸、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强化源头管控,共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2.8万余家次,查改各类问题隐患1.9万余项,立案处罚350余万元。其中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830项。三是深化五类专项整治。全面深化违规电气焊、有限空间作业、预防高处坠落、企业外包施工等五项整治,共派出检查组2932个,执法人员5861人次,专家2363人次,检查企业5578家次,整治问题隐患930余项,排查农村闲置院落、城乡结合部闲置厂房3000余处,查处非法储存、生产案件4起,行政处罚30余万元。四是烟花爆竹压减提质。按照压减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有序将城区外烟花爆竹零售店数量在去年137家基础上压减至90家,缩减34%,在泰安市率先完成压减任务;高标准提升店铺经营条件,实行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做到规章制度、教育培训、安全条件、流向管理、运输配送、应急处置“六统一”,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准入关。五是重点时段提前防范。针对夏季高温及降雨频繁等极端天气情况,提前研判安全风险,第一时间发送预警信息,严格落实极端天气“叫应”机制,点对点“叫应”受影响的重点企业负责人,督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今年以来,共实施重要天气停产撤人40余家次,撤出作业人员814人次。
(三)强化执法力度,持续打非治违。一是从严执法检查。盯紧不放心企业,瞄准不放心环节,对重点监管的企业采取“四不两直”、突击夜查、“互联网+执法”等方式,查处问题隐患280余项。二是重拳打非治违。结合“五项整治”“化工医药企业百日排查”等专项行动,利用无人机高空航拍,查处未经设计存放危险物料、未经许可生产危化品、超许可范围经营案件3起,共没收违法所得3.08万元,行政处罚28.25万元。三是强化关口前移。扎实开展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累计接报治理各类问题隐患3800余项,发放奖金30余万元,推动安全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相关做法在《中国应急管理报》推广刊发。充分发挥基层网格作用,对3100余处闲置院落、厂房悬挂警示牌、张贴明白纸,全面营造打非治违浓厚氛围。
(四)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安全防线。一是完善预警体系。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合会商研判和监测预警,通过融媒体、应急广播等渠道,及时发布灾害风险预警提示65期;修订完善市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9个市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类专项应急预案,配齐配强救援装备和队伍,组织开展市、镇、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演练700余家次;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及信息报告等制度,重要时间节点实行双领导带班,随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打造应急宣传矩阵,用好“肥城应急管理”公众号,累计推送工作动态和科普宣传等信息450余条。依托视频号、融媒体中心等,播出安全生产电视专题栏目《安全你我他》37期,发布各类防灾减灾、应急自救短视频115条。聚焦安全素质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培训327场次、8800余人次;开展安全技能培训1200场次、7.4万余人次,全面推动教育培训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到平常。三是加大科技赋能。加大安全生产科技项目应用力度,积极推进危化品企业人员定位系统、叉车智慧监管系统、电气焊“加芯赋码”、液化石油气“阳光充装”平台等智能化监管项目建设,推动风险防控手段向事前预防转型。
(五)完善救援力量,提升实战能力。一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红色物业、微型消防救援站、民兵预备役与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站深度融合,推动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完善提升,建成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78处,其中乡镇级14处,村居社区级60处,人员密集场所4处,仪阳街道等4个单位被评为“泰安市优秀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二是统筹应急队伍力量。优化队伍布局,构建“综合+专业+社会”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推动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建成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3支、767人;镇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4支、581人;村居应急救援队伍397支、5923人,社会救援力量2支、150人。三是提升应急救援保障。积极对上争取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国债项目,为肥城市级专业救援队伍配备森林火灾扑救特种车辆、后勤保障车等专业救援装备100多台套;为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中小型水罐消防车等专业救援装备364台套。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仍需强化。部分企业存在制度措施执行落实不力、问题隐患自查质量不高、举一反三不够、安全管理制度和现场基础管理欠缺等问题。二是本质安全水平仍需提高。部分企业安全保障不到位,“三化”改造投入不足,安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三是安全风险意识仍需提升。部分企业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安全意识不强、岗位操作技能不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较弱等。
三、下一步打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更加有力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理清工作职责,推动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推动“四主责任”落实落地,逐步形成综合监管与行业、专业监管分兵把守、协同治理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委员会及相关专委会的职能,细化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统筹效能。
(二)聚焦治本攻坚,开展隐患排查。2025年作为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第二年,也是关键年,在总结第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消防、燃气、建筑施工、电动自行车等重点领域,加强安全培训和指导帮扶,指导督促各部门、镇街区学好用好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切实提升执法检查质效和问题隐患检出率。推动企业强化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大力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红利,推动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升级,加快“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进程,开展实施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工程,降本增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三)打牢防救基础,完善响应机制。以落实防火、防汛安全责任制为抓手,着力提高隐患排查、预警响应、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极端自然灾害预警情况下,迅速响应、快速处置、精准转递的联合值守和联动调度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科技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防火防汛工作从“经验预防”向“信息化预防”转变,从“被动预防”向“主动预防”转变。进一步加强对复杂风险的研判能力,强化主动防范意识,通过定期开展综合演练和风险评估培训,提高快速应对各种复杂情形能力。
(四)服务基层一线,提升应急能力。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构建完善肥城市“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切实提升基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推动各类应急预案、救援力量、协调机制、应急保障等工作落实落细,强化基层一线应急管理数字化能力建设,补齐基层应急管理短板弱项。统筹各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构建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大先进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及配套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级应急资源,形成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高效联动。
(五)规范行政执法,强化监管效能。加强对企业事前、事中全过程执法监管,对于发现的安全风险及隐患,严格按照人员、时间、责任、标准、措施“五措施”进行跟踪,坚决遏制并消除。按照“执法先普法”要求,在执法检查过程中,积极主动向企业讲清违法事实认定的“事理”,讲准适用法律法规的“法理”,讲明自由裁量权的“道理”,讲清是否采纳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的“情理”。积极推行“说理式”“服务型”执法,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用足用活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及时修复违法企业处罚信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六)注重总体谋划,构建安全格局。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验收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研究谋划年,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十五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制定和上下衔接等工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顶层设计。坚持以安全文化“五进”宣传为抓手,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进楼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拓宽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开展“安全生产大家谈”“班前会”“以案说法”等安全生产警示教育活动,形成“安全第一”“跨前一步”的企业安全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