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展厅】一部百年古籍留住肥邑千年记忆
发布日期:2024-09-03         信息来源: 肥城市人民政府

图片

历史上,肥城曾先后七次编纂出版过县(市)志,最早的一部修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知县顾庭修、邑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邦珍参与编纂,因战乱频发,此志书亡佚于兵燹之中。目前,肥城市档案馆保存最早的原版《肥城县志》,系光绪十七年(1891年)版本暨第四部《肥城县志》。全书一套六册,以靛青色布质半包式函套封装,书册纸张尺寸24.2CM*15.5CM,全书共计732张单页,约30万字,设序言7篇,凡例11条,图5幅,方域经纬度里表和较时里差表各1,分卷10卷,分别为方域、古迹、建置、礼仪、学校、田赋、职官、登进、人物和杂志。


图片

该县志的编修共有四十余人参与,其中主要纂修者两人,即盐运使衔道员用候补知府升任曹州府同知、前肥城县知县邵承照,盐课司提举衔在任候补知州莱州府潍县知县署肥城县知县凌绂曾。

方域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方域志的原因以及自唐虞至雍正十三年的统辖沿革表、疆界、分野、乡社、集市、形胜、山川、物产及部分与肥城有关的诗、文、记等。

图片

古迹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古迹志的原因以及肥城境内的齐长城、古平阴城、仲夫子祠、都君庄、冉子故里、晒书城、全道义台、同川书院、金峰书屋、儒隐村、东张古塔、惠通寺、保真庵、资圣院、云溪观、惠济禅院、娲皇庙、护国永宁宫、十二重楼、空杏寺、药王庙、东玉皇庙、观音堂、升仙台、康王墓、周王墓、梁王墓、秦王墓、明右都御史李邦珍祖墓、孝堂山郭巨祠画像、风雨竹石刻、太宁二年造佛像题名碑、武平元年陇东王感孝颂石刻、陶山幽栖寺石浮图记、广明二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大顺元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范蠡墓碑、落石泉诗石刻、元丰六年左谏议大夫杨景略谒郭巨祠碑、宣和二年竹林寺磨崖碑、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等250余处古代遗迹。

建置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建置志的原因以及城池、县署、学署、千总署、典史署、旧行署、卫署、属署(医学、阴阳学、僧会司、道令司)、仓廪、驿递、县前总铺、兵防(演武厅、堡寨、牛山寨)、卹(同恤)政(养济院、普济堂、育婴堂、牛痘局、漏泽园、义地)、桥梁(迎恩桥、义阳桥、王晋桥、张氏桥、南广济桥、安宁桥、西石桥、西广济桥、通圣桥、紫云桥、白云桥、青云桥、济众桥、神梦桥、衡鱼桥、焦老桥、官桥、石桥、义和桥、赵家桥、范公桥、山桥、十义桥)、渡口(傅家岸渡、姚家渡、望狗山渡、袁家渡、许家渡)、坊表(四牌楼、柱石坊、飞舄乘骢坊、敕赠坊、龙章奕世坊、清朝谏议坊、牧爱坊、显灵坊、孝子坊、贞节坊、世科坊、双风坊、进士坊、邦伯坊、方伯坊、观光坊、奎焕坊、文英坊、接武坊、攀蟾坊、登瀛坊、化龙坊、登科坊、夺锦坊、天香秀发坊、四世传芳坊、扶摇万里坊、云路飞腾坊、京闱武俊坊、郊祁并美坊、父子太守坊、天恩保节坊、贞节坊、锦川粘合先茔石坊、畿南兵宪坊、卢家林坊、掖垣持宪坊)等。

图片

礼仪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礼仪志的原因以及官府礼仪(元旦、冬至、迎春、耕籍、救护、读法)、学校礼仪(乡饮酒礼、乡射礼、宾兴、送学、学校师弟子相见礼)、祠祀礼仪(文庙、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弟祠、节孝祠、文昌祠、关帝庙、城隍庙、龙神庙、火神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马神庙、土地祠、狱神祠、社稷坛、云雨风雷山川坛、先农坛、邑厉坛、大成书院、过化庙、和圣祠、有子祠、冉子祠、左邱子祠、忠亲王祠)等。

学校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学校志的原因以及文庙、位制、学署(教谕署、训导署)、学额、学田、书院(鸾翔书院、鸾翔考院、大成书院、同川书院、金峰书院、育英书院、后山书院、东湖屯书院、岱南书院、凤山书院、孝堂书院)等。

田赋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田赋志的原因以及户口、地亩、贡赋(漕粮、存留项下)、盐法等。

职官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职官志的原因以及自后魏至光绪十七年的部分职官信息及相关碑记等。

登进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登进志的原因以及自金至光绪十七年的部分选举人员及武科人员信息等。

人物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人物志的原因以及部分名贤、孝友、经济、忠义、义行、文学、艺术、寓贤、耆寿、贞烈方面的代表性人物等。

杂志——此卷主要记录了编纂杂志的原因以及掌故、详异、艺文、余闻、辨误等。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