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山东省档案馆公布了山东十大抗日战役战斗档案资料:临沂保卫战、台儿庄大战、陆房突围战、梁山歼灭战、孙祖伏击战、海阳地雷战、铁道游击战、潘溪渡战斗、利津攻坚战、鲁中“反铁壁反扫荡”大胜利。其中,陆房突围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末期,我八路军主力部队初到山东之后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性战斗,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为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陆房战斗及突围略图 1939年3月,按照毛泽东同志“派兵去山东”的指示,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第115师师部、师直属队、343旅第686团,以东进支队的名义挺进山东抗日前线。4月初,进驻泰肥山区。八路军东进支队进入泰西后,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和泰西地方抗日武装配合下,横扫汶河两岸日伪军,歼敌1000余人,加之泰西各地的抗日工作轰轰烈烈,更使驻山东日军惶恐难安。 图为陆房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头盔和刺刀 (现藏于肥城市档案馆) 5月初,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纠集两个旅的主力及济南、泰安、兖州、肥城、平阴、东阿、宁阳、长清等十几个城镇的日伪军守备军共8000余人,配备汽车、装甲车100余辆,大炮100余门,分9路向驻泰肥山区合围,妄图一网打尽东进支队和地方党政军等抗日力量。东进支队等组织转移,但大部分没有跳出包围圈。10日,合围圈缩至陆房山区,东进支队、津浦支队和鲁西区党委及泰西地委、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泰安独立团一部共3000人,被日伪军围困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11日凌晨,日伪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进行顽强抗击。六八六团守卫的肥猪山、岈山、黄土岭一线,连续打退敌人十几次轮番进攻;坚守在凤凰山一线的津浦支队,顶住敌人猛烈炮火轰击,采取近战猛打的战术,使数百名敌人丧生在阵地前;冀鲁边七团和师直特务营,以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搏斗,守卫鸠山、蛤蟆山一线。15时,东南山口一股日军向陆房逼近,师部预备队骑兵连奉命跃马出征,一鼓作气冲入安临站敌军中心,使东线日军惊慌万状,一时不敢再轻举妄动。经过一天激战,我军伤亡200余人,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黄昏终于在硝烟中到来。利用敌人不敢夜战、收缩兵力的弱点,在陆房群众的带领下,参战部队与地方党政人员趁夜幕分三路掩护胜利突围。12日凌晨,日伪军向我军阵地发起总攻。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日伪军向陆房阵地逼近。但他们没遇到任何抵抗,也没看到一个八路军,一夜之间八路军像长了翅膀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恼羞成怒的日军疯狂地对当地群众进行报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狼山惨案”,88名群众惨遭杀害,数百间房屋变成废墟。 左图为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所写陆房战斗手稿 右图为《大众日报》对陆房战斗的相关报道 陆房战斗是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后对日军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战斗。这次战斗是我军抗战史上以少胜多、机智突围、化险为夷的著名战例之一。陆房突围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陆房战斗表现出的浓厚的军民鱼水情谊,是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走向胜利的坚实的群众基础。战斗中,淳朴善良、正直勇敢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奋勇支前,为我军送水送饭、搬运弹药、安置伤员、掩护同志,有的还主动担任向导,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把我军从日军的包围缝隙中带出来,为陆房战斗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半年的时间,当地群众对主力部队捐赠大洋28万元、粮食11万斤、实物1.96万件以及大量布匹。当年带领115师从岈山突围的村民向导郝景贤谈起当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我去了,山上的、陆房的八路军战士都到那地里集合去了,‘四里地’(注:地名)里坐了一地。当头的开完会,他说,老乡,往岈山怎么走你知道吧?我说我知道。他说不要走大道,越小道越好。我说可难走了。他说难走不怕,有鬼子不怕,你给俺带带道,你别害怕,同志们保护着你。我就领着走了。我知道是八路军,八路军是咱自己人,咱还害怕?” 在部队转移时,广大群众积极帮助部队掩埋武器物资,抢着往家安置伤员。韩秀英老人就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一名负伤的战士。她回忆:“仗打起来了,俺们跑到村外避难去,都在沟里趴着。咱八路下来了,俺掏出衣裳,给他换上,扒开麦垄,把他的衣裳埋了。当时想,要是有人问他是谁,俺就说是俺兄弟,俺爹就说是他儿。后来让他喝了点水,吃了点干粮,就送他走了,穿着庄户人家的衣裳。”在日军搜捕八路军伤员时,6名英雄的母亲把战士认作自己的儿子或者丈夫,使6名战士脱险,72名伤病员和部队留下的武器、物资无一受损。 图为蒋介石颁发的嘉奖令 陆房突围战的胜利,挫败了日军妄图消灭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部队的阴谋,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保存了抗日力量,增强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再创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机动灵活的战例。陆房胜利突围震动全国,蒋介石亦致电朱德、彭德怀,表示“殊堪嘉慰”,事实上承认了八路军在山东抗战的合法地位。从此,山东抗日战争出现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