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市统计局要求,肥城市统计局认真开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调研,通过到相关部门、镇街和企业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召开专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从可食用农作物的生产源头、加工链条、市场经营、技术研发等多个维度,对肥城市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现状与潜力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肥城市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现状
肥城市耕地面积73.89万亩,基本农田64.02万亩,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有“自古闻名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说法,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种植、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等称号。2023年,肥城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5.7%,第一产业增加值68.86亿元,占比县域生产总值(872.8亿)7.89%,其中与食物相关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生产供应充足。
(一)食物供给产业提质增效。
肥城市重点发展高产粮、有机菜、肥城桃三大优势特色产业。
1、高产粮。2023年度,肥城市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107.4万亩;粮食产量50.53万吨,实现“二十一连丰”。在全省率先探索“减垄增地”种植新模式,推广面积18.6万亩,年增产粮食3600万斤。在黄淮海地区率先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年推广面积4.8万亩。培育的“山农糯麦1号”创造了全国功能小麦平均亩产790.6公斤最高纪录。
2、有机菜。肥城市2023年蔬菜种植面积33万亩,产量118.5万吨,作为“两菜一粮”主产区,肥城市“两菜一粮”面积发展到12.7万亩,辐射影响周边东平、平阴等县市区近5万亩,2023年生产玉米27.9万吨、马铃薯41.4万吨、大白菜52.6万吨,马铃薯、白菜种植产量均位居全市首位,分别占全市总产量的46.9%和40.4%。1994年边院镇济河堂村开始探索种植有机蔬菜,是全国第一家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和国家环保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双认证”基地。
3、肥城桃。肥桃是肥城市地方独有特产,迄今已有1100多年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肥城素有“中国佛桃之乡”之称,形成以设施油桃、水蜜桃、佛桃、寿桃为主的早、中、晚熟系列,实现“四季有桃”。肥城市2023年果园面积达7.31万亩,生产园林水果9.13万吨,其中“肥城桃”现有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4720万斤,产值2.4亿元,其中佛桃面积2000亩。
(二)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参与食物供给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面开花、活力迸发,带动能力持续增强。肥城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8家,发展农民合作社1888家、家庭农场154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42家、省级示范场14家,吸引61%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7%。带动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80余万亩、农户13.5万户,户均增收2400多元。大力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5家,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5.2亿元。
1、富世康公司,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联合,建立1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建设了11000平米的食品加工车间,由“生”变“熟”,把面粉加工成馒头、蒸包等食品,实现了传统主食工业化生产;广设销售网点,把食品送上居民的厨房和餐桌,发展快餐连锁店21家、加盟店12家,便利店和面粉专卖店170多个,承租乡镇中学食堂4个,同时,还把面粉、食品打入市内外500多家商店和超市,真正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2、安庄镇地龙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购置大型农机具165余台(套),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通过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在原有种植收入和农机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石磨面粉加工销售、粮食大批量烘干服务、粮食代储、土地托管等增收就业渠道。
3、首农集团,在肥城市建设福宽生物公司,从事玉米淀粉糖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阿洛酮糖是全球最前沿的代糖产品,价值较原材料提升25倍,拉动了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玉米种植,今年成功晋升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领8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带动发展基地80余万亩,户均增收3000多元。
(三)现代食品提档升级
肥城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抓农业,打造现代食品新高地。做强园区平台,高标准打造现代食品产业园2处,现代食品预制产业园位于交通便利的桃园镇,以方便食品、预制加工为主,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孵化,入驻企业25家;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位于技术聚集的高新区,以高端食品、精深加工为主,主要服务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入驻企业14家。肥城市围绕现代食品产业图谱,积极对接首农、北菜、千喜鹤、双汇等头部集团企业,引进落地重点项目11个,新开工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84.9亿元,立华冰鲜冷链、弘海预制菜等一大批现代食品产业链项目落地投产,首农45万吨功能糖、泰山九丰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计划总投资16亿元,占地3800亩,打造集番茄种植、展示、采摘、休闲体验与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有力推动现代食品产业延链补链、做大做强。
(四)基础设施巩固提升
肥城市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先进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夯实产业发展硬支撑。提高农田建设水平,先后投资15.7亿元,铺开实施大汶河砖舍拦河闸、尚庄炉水库增容、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持续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建设高标准农田59.4万亩,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被评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今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其中新建1.3万亩、改造提升1.9万亩。配套先进农业机械,农机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3.6%,被评为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增强园区聚合能力,高标准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鲁中桃源土豆大白菜批发市场”入选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
二、肥城市在构建食物多元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尽管肥城市在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养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整体产业结构仍较为依赖传统农作物和养殖项目,如高产粮、有机菜和肥城桃。这种单一结构可能导致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市场波动或消费者需求变化时,调整难度较大。
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尽管肥城市已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整体上看,农产品深加工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这限制了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延伸,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3、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不够深入。尽管肥城市拥有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仍存在不足。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
三、解决办法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多元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丰富农产品种类,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
2、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3、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品鉴会等活动,展示肥城市农产品的独特魅力。
拓展销售渠道,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产品出口,提升肥城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