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5-30

肥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
示范县工作方案的通知
肥政办字〔2023〕9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经开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市属以上驻肥各单位:

《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肥城市人民市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30日

 

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
示范县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积极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22—2024年创建周期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市(县)创建评审工作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22〕2号)精神,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建设标准)和《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现场评审评分表(2022版)》(以下简称评分表)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强基层、基层强中医,以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公平性,促进中医药全域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国医堂为骨干,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创建示范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明显改善,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确保各项工作达到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标准。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中医药工作组织管理

成立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相关事宜,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经费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支持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中高端人才的政策;结合全市医疗服务规划,保障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用地的规划、审批。将中医药科技发展纳入全市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促进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全市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把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中药保护和发展,支持院内中药制剂发展。推动“中医药+”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专业机构、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药材种植基地等与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普教育,组织中医药文化“六进”工作,大力普及和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组织各镇街、村及社区开展传统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市医疗保障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市科学技术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市教育和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区)

(三)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市中医医院保持三级甲等标准,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感染性疾病科,配置相关设施设备,规范开展诊疗工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工作,培训中医药工作人员;加强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达4级水平,医联体内信息互通共享。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的中医药科室要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其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等设施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要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场所和设施设备。(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各医疗卫生单位)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中医药人员占比等指标符合卫生规划要求,城乡每万名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市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的西学中培训。执行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的有关政策。建立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和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中医医院、各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推广中医药服务

以市中医医院为主体,提供中医药综合服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达3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重点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传染病的宣传、预防和治疗工作。在医养结合、社区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中融入中医药方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健康教育宣传中中医药内容占比达50%以上,接受教育人次占比达50%以上。(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各医疗卫生单位)

(六)严格开展中医药工作监督考核

建立对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其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中中医药内容分值占比不低于15%。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大队安排专人负责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市疾控中心安排专人负责中医药疾病预防工作,将中医药内容纳入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中。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管,督促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疾控中心)

(七)保持较高的满意率和知晓率

畅通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议和投诉平台,认真核实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90%。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0%。加大中医药宣传推广力度,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中医药科普知识作为健康教育重要内容加以推广,城乡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市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室、各医疗卫生单位、各镇街区)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3年1月—2月)

成立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内容;建立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标准制定、质量管理等工作;召开全市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二)自查自纠阶段(2023年3月-6月)

各部门单位、各镇街区人民政府,各医疗卫生单位对照建设标准和评分表自评,逐项自查整改。同时做好国家中医监测系统、医师电子化注册系统等相关统计报表数据的审核和上报工作。

(三)现场评审阶段(2023年7月-2023年10月)

各部门单位按照建设标准和评分表内容做好迎接现场评审的准备。2023年7—10月,省卫生健康委将组织专家组开展现场评审。

(四)国家抽查阶段(2023年11月-2024年9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织专家组开展示范县评审抽查,于2024年第四季度对达到标准的示范县进行集中命名。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

市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各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制定方案,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精心组织实施。

各相关单位要将中医药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履行职责,将各项任务要求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宣传创建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三)压实工作责任。

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工作责任分工,明确工作重点及指标要求,抓好组织实施,认真落实创建工作,收集整理本单位涉及评审细则内指标的自评报告及佐证材料。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抽检,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重点、难点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进创建各项工作,确保我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顺利通过。

 

附件: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附件

 

肥城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 长:范长征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张 强 市委常委、副市长

成 员:荆文忠 市政府党组成员、政府办公室主任,山东泰山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姜世文 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市财政局局长

刘相伟 市肥城桃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 鹏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高 冰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王小琳 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正科级)

姜瑞华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赵永军 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

刘任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赵 伟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于 辉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王继荣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吴瑞华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孟宪栋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朱 国 市医疗保障局局长

尹逊栋 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阴明 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主任

潘庆荣 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局,吴瑞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各单位分工负责同志组成。

编辑:(
信息来源:肥城市人民政府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