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泰安肥城市:壮大村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发布日期:2021-02-20         信息来源: 肥城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山东泰安肥城市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根”和牵动农村基层党建的“纲”来抓,坚持抓乡带村,集聚资源、全域提升。全市村集体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迈出了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摄影:孙晓健

组团推进 同台竞赛

近年来,肥城市始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各级党组织的“一号工程”,从“抓班子带队伍,种菜栽树上项目”,到“强村固基,一增双促”,再到新一轮高水平村居集体经济壮大行动,年年不换主频道。

全市建立起市镇村“三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市委抓好政策推动、资源整合,镇街帮助村级理清发展路子,策划增收项目,村级抓好项目实施、持续增收,用好各类资源,选准合适路子,承接发展项目,完成增收目标。

按照“真金白银抓增收”理念,肥城市出台一揽子政策文件,加大资金、项目保障力度。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经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和镇街领导班子考核的硬指标,约谈排名靠后的镇街党(工)委书记。每年底,肥城市都根据发展层次、产业类型,让农村党组织书记分类“设台打擂”,评选100个发展集体经济进步村,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隆重表彰,市财政发放补助经费,促使基层党组织书记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时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

市级牵头,搭建工业发展、蔬菜种植、乡村旅游等10大村级增收产业组团,发改、农业、旅游等部门单位立足职能,牵头组团,成立专项指导组,逐村“把脉会诊”,帮助理出增收路子869条,把关论证项目531个;市委聚焦薄弱村转化提升,整合“强村固基”和涉农资金,不撒芝麻盐,194个扶持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提高5.2万元……如今在肥城,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摄影:孙晓健

摸清“家底” 正本清源

经过三年“三资”清理,肥城全市605个村居全部铺开清理,共清理合同32027份,核实集体资产33.95亿元,收回欠款3.43亿元,新清理旧宅基地、机动地、“四荒”地等资源9.69万亩,增加集体收入9797.03万元,村均16.36万元,扭住了集体增收的“牛鼻子”。

凭借地处“汶阳田”优势,汶阳镇浊前村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旱稻产业,2020年亩产达1400斤,亩均收入2400元,是传统粮食种植效益的2倍。此前这个村受制于“三资”管理混乱,集体土地流失多、集体经济薄弱,借助“三资”清理,村里重新丈量了土地,逐一登记造册,同时聘请专业会计事务所介入,审核村级账目和承包合同,共清理出应收欠款27万元,3.3亩废旧厂房1处,“四荒”地54.46亩,机动地54.17亩。摸清并充实了集体“三资”家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据统计,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

潮泉镇张庄村过去是有名的穷山村,班子软弱涣散,年收入不足5万元。镇党委回请在外能人胡兴宝任支部书记,吸纳年轻干部进入“两委”班子,仅用一年时间,就清理出村内空闲地98亩,村外荒山600亩,又流转周边2个村土地1000亩。村里与山东世外潮泉文化旅游公司合作,引入工商资本,共建花海景观项目。通过收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昔日山岭薄地变成“世外桃源”。

2020年,肥城市已全部消除了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在全面完成市级验收的基础上,肥城市还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三资”清理“回头看”,紧盯农村集体“三资”不规范问题和前期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杜绝“一清了之”“一验了之”情况,确保“三资”清深清透、发现问题整改到位,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高质量运行。

摄影:王纪银

多渠引水 多元发展

肥城市将改革创新作为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推进人才、土地、资本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融合发展之路,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有效解决“人散、地散、资金散”问题,村集体经济实现由“单一型”低层次推进到“多元化”高水平发展转变。

全市大力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05个村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累计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交易3895笔、交易额突破3亿元。同时大力推进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8.6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8.3%。对“三无”薄弱村实行市镇兜底扶持,在中心村、镇街驻地或城区购置商铺等对外出租,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为解决村级发展“融资难”“资金散”问题,肥城市引导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推进村企抱团发展,发挥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作用,通过中心村、强村的辐射带动,集群作战,成立“产业联盟”,提高薄弱村资源利用率,实现共同发展。

村级延伸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以一产为基础,接“二”连“三”发展。肥城市还实施“品牌创塑”工程,大力培强肥城桃和有机蔬菜两大特色品牌,争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名牌产品等,将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打出品牌、形成规模,增加村集体收入。引导在外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和项目回乡,全力支持第一书记帮助薄弱村抓党建促发展。广泛选育实用技术人才,组织评选桃都乡村之星。抓住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契机,2020年以来,全市开展“科技下乡”农业技术培训65期,累计培训15000余人次。

目前,肥城市已形成“一村一品”的生动局面,增收形式愈加多样,村集体经济逐渐形成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良好格局,整体发展质量实现在泰安市高位“领跑”。

摄影:张博

夯实根基 强村富民

“2020年,村合作社共种植谷子800余亩,种植玉米1000余亩,从种植到收获不到4个月时间,毛收入共计300余万元,这是我们合作社的‘第一桶金’,通过这‘第一桶金’也吸引了更多村民和乡土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安临站镇站北头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勇说。

据了解,站北头合作社成立之前,村民土地分散,很难机械化作业,种植成本高。附近村民搬迁到站北头社区以后,原来的土地很难再回去进行种植。考虑到这一情况,站北头社区党总支“领办”成立合作社,村民将原来村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进行集中管理,土地连片实现了全部机械化作业,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给村民增加收入。

数据显示,在肥城市建立的返乡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和乡村能人“人才库”中,担任村“两委”成员267人、支部书记75人。在培强支部书记、村集体经济发展“硬人抓”的基础上,支部领办合作社在肥城市开展得有声有色。

边院镇南仇村党支部一个月内组织召开8次会议,反复算账对比,统一群众思想,并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现场答疑解惑,整村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通过与山东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每年增收31.5万元。韩庄头村党支部依托“非遗”文化,领办豆制品专业合作社,党员杜尊生率先响应,带动12户作坊全部入社“抱团发展”,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质量,迅速壮大产业规模,村集体每年增收16万元。

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肥城市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群众共富,更把党组织和群众拧在了一起,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跟着支部有奔头”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稿件原载于2021年1月26日新华社《高管信息》)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