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是史圣左丘明的故里,商圣范蠡隐居经商之地,10万亩肥城桃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誉称“君子之邑”“鲁中宝地”“佛桃之乡”。深厚的底蕴和富饶的物产,催生了源远流长的桃文化。桃文化内容丰富,自古就是吉祥文化,隐含着美好、长寿、平安、忠义的四层内涵深意。研究桃文化,应坚持 “三唯四主题”方针。“三唯”即唯书、唯俗、唯名。唯书,就是书上有记载,《诗经》《山海经》《庄子》《左传》《史记》等古代书籍都有关于桃文化的叙述。唯俗,就是民间有传承,桃文化作为镇宅辟邪的民俗被人们认可接受,桃符、桃木挂件等桃木制品成为人们寄托吉祥平安心愿的钟爱之物。唯名,就是名人有说道,上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下至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陶渊明等,都从不同侧面提及了桃文化。“四主题”即花示爱、桃养生、木辟邪、园结义,桃花、桃实、桃木、桃园是与桃树紧密联系的四部分,由此也产生了桃文化的四大主题内容。
(一)花示爱
花是自然界美丽的象征,从迥然不同的外形,到神来之笔的色彩,都是人们所崇拜欣赏的。桃花更是人们关注和宠爱的对象,尤其表现在文人墨客的情丝笔端中。春天来到,桃花最早唤醒大地,开满山坡,给出游的人们呈上第一道风景。她是春天的使者,是一年的希望,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布满枝头的热情,堪称最美之花、希望之花。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咏诵桃花最多的时期。李贺作的《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自此,红雨成为桃花的别名。周朴的《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桃花在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明媚美丽。吴融的《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展现了桃花红得娇艳烂漫,仿佛枝条上燃烧的朱砂。白敏中的《桃花》:“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满眼的桃花,与云霞同辉,是春天的主角,抢尽了风头。诗人眼中的桃花是完美的,对桃花充满了由衷的喜爱,实际上也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桃花的地方,就是美好的地方;有了桃花,就有了对自然的爱,对他人的爱。所以,桃花也逐渐演化成了理想之地、恋人之爱。
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述了与世隔绝、景色宜人、质朴自然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成为令人神往的美好地方。一直到今天,“桃花源”仍是人们心中的乐园。明代文学家唐寅也留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桃花相伴,花下饮酒成眠,任他蹉跎流年,也是多数文人的理想生活。
桃花首次作为女性的文学形象出现在《诗经》里,因而桃花变成了女性化的意象,也就是美人意象。其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以比兴的手法,热情地赞美这个年轻美丽的新娘,诗中那盛开的桃花,特别符合这位富有青春气息的美丽女子的特征。从此,桃花也就与女性有了直接的关系,成了女性的化身。再往后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桃花逐渐与男女恋情故事结合到一起,成为男女之爱。春秋时期有一个关于桃花神的传说。相传春秋时代,息侯在一场政变中,被楚文王所灭。楚文王贪图息夫人的美色意欲强娶,息夫人不肯,乘机偷偷出宫去找息侯,息侯自杀,息夫人也随之殉情。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三月,楚人感念息夫人的坚贞,就立祠祭拜,称她为桃花神。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是桃花题材诗的典型之作。“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简短的四句诗,传神地写出了这位女子的美丽与风姿,但“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也表达了作者的留恋和惆怅之情。南宋大诗人陆游用《钗头凤》做了一个伤感的爱情见证:“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和表妹唐婉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怕陆游耽于儿女情长误了学业,强迫两人分开。陆游迫于母命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十年后的一个桃花灿烂的春天,陆游独自漫游沈家花园,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和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过去的爱妻今已属他人……这时唐婉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两行热泪凄然而下,喝下酒后在墙上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二)桃养生
桃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称为五果之首(桃、李、杏、枣、栗)。《周礼·天官》记载:“馈食之遵,其实枣、栗、桃……”《史记·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西会王母,西王母飨周穆王的就是桃子。”西王母简称王母,又称金母、金母元君,俗称王母娘娘。相传农历三月三日为西王母诞辰,当天西王母大开盛筵,以蟠桃为主食,宴请众仙,众仙赶来为她祝寿,称为蟠桃会。而蟠桃树枝桠蟠曲,三千年始结果一次,乃仙宫极品珍果。《史记·孝武本纪》记载, “方士为汉武帝取来的海外鲜果也是桃子”。宋元明时期,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会为题材,将其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元钟嗣成、明朱有炖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炖《群仙庆寿蟠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西游记》 所写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故事,亦据此演化而来。从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桃一直作为一种长寿水果被大家认可。
而事实上,桃也确实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汁,含维生素、铁较丰富,作为食疗果品,桃对胃阴不足、口干口渴或体虚阴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较好的滋养和润下作用。桃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处很大。因鲜桃含钾多、含钠少,故可作为水肿病人使用利尿药时进食的辅助水果。有报道,吃鲜桃对老年前列腺增生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桃仁被誉为“活血祛瘀要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古今名方“桃仁承气汤”“桃红四物汤”等均以桃仁为主药,它可以治疗瘀血停滞、热毒肠痈、跌扑损伤及便秘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入药或与其他药配伍,能治疗妇科、儿科及外科方面的多种疾病。
(三)木辟邪
《山海经》载有:“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是远古时候的英雄,为了捉住天上的太阳,让族人免受灼烤之苦,与太阳赛跑,进入太阳光轮后口渴而死,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
中国古代尊称桃树为“仙木”,为“五木之精”,认为它可以驱邪制鬼。 《山海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由是桃木以其驱邪之效,广为应用。一方面,把桃木制作成神器,驱除妖魔缠身,降服鬼怪作祟。另一方面,由桃符逐渐演变成春联的习俗,保百姓平安无灾。
桃木作为一种神器,最早源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两个部落首领。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求助于黄帝,黄帝联合各部落,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用妖术制造大雾,黄帝请天女帮助,最终以桃木为杖击败蚩尤。《封神演义》记载,姜太公用桃木剑,使妲己现九尾狐狸原形而诛之。《左传》记载:“鲁襄公夜遇凶鬼,取桃荆(枝)御之。”三国时期的曹操,30岁患头疼,久治不愈,后悬桃木剑于室,不治而愈。以上虽只是传说,但桃木剑的民俗在民间一直传承,今天的桃木制品,以桃木剑居多,在家中挂把桃木剑也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的习俗,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礼记·檀弓》载:“君临 臣丧,以巫祝桃列执戈,鬼恶之也。”桃列者,桃木制柄的扫帚。《左传》也有 “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即用桃木造弓、棘木做箭可消灾避祸。战国时,我国民 间就有在岁时用桃木制偶人(又称“桃梗”“桃人”)立于门侧,砍桃木为板(桃 板)、刻桃木为印(桃印)、用桃枝做扫帚等习俗,用以御凶避邪,谓之挂“桃符”。《晋书·礼志》云:“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挂桃符,后演变为于桃木板上,写神荼和郁垒两神的名字,或只画符咒,称 “题桃符”。南北朝梁朝宗憬《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 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垒,俗谓门神。”隋代《玉烛宝典》曰: “元旦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即今日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萘、郁垒之字”。到宋代,联语不限于题写于桃符上,也可题写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王安石 《元日》诗最是耳熟能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陆游《除夜雪》诗同样饶有趣味:“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始自明代。明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自此,春联日盛,终成至今不衰之习俗。
(四)园结义
桃园的传说,同样很多。从一开始,就与英雄人物联系在一起,是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首篇“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叙述了桃园结义的故事。玄德、云长同到张飞庄上。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一义举,成为千百年来众多英雄的楷模。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桃园结义的故事盛传不衰。
综上所述,桃文化是不断发展积累和丰富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自古至今的民俗风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肥城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齐鲁城邦,桃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是桃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研究中国文化,离不齐鲁文化;研究齐鲁文化,不得不谈肥城的桃文化。“三唯四主题”反映了桃文化的主要内容,更是肥城桃文化的精髓所在。它涵盖了人文历史,也跨越了地域版图,在肥城大地上尤为灿烂和耀眼。肥城的桃木工艺品已发展到20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上80%的桃木旅游商品产自肥城;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前后,是肥城人踏青赏花的时节,肥城已连续举办了12届桃花节……桃文化在肥城异彩纷 呈,给桃乡人民带来了平安吉祥!
(作者系肥城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